内丘县人民政府塔式罐,又名塔形罐,因形似塔状而得名,流行于唐代。塔式罐有陶质、瓷质及三彩之分,以陶质塔式罐数量最多,形制最为丰富。通常由塔形盖顶、罐身和底座三部分组成。塔式罐上的装饰方法多变,不同时期塔式罐所施装饰方法也不同。初唐时期,塔式罐所施的装饰方法较为简单,有胎装饰、低温釉装饰以及一些简单的...
内丘县人民政府9月13日,邢台内丘县城。未进邢窑博物馆,先惊叹它独特的外观设计——博物馆主体白色,由七个高低错落、洁白无瑕的碗状建筑组成。从高空俯瞰,它们排列精巧,宛如一组白玉茶具安置在一方碧水中。“2014年,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历史上,邢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夏商以降青瓷一统...
吃饭的碗、喝茶的杯,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器皿,多是陶瓷制品,而且是白瓷。白色瓷器在今天司空见惯、不足为奇。然而,中国人对白瓷的追求却曾历久而不可得。在北朝晚期,白瓷才终于诞生在位于今天河北内丘、临城一带的邢窑。
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推进文化自信自强。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,深化文明交流互鉴,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,推动中华文化...
绝世珍瓷,拨开迷雾2024年7月8日,陕西考古博物馆。一只隋代邢窑白瓷深腹杯,不仅是馆内的明星展品,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流量“宠儿”,吸引了众多短视频博主前来“打卡”。这只2009年在西安南郊苏统师墓出土的瓷杯精美至极:胎体轻薄,器壁最薄处厚度仅1毫米左右。更加令人震撼的是,它的胎体在光照下呈现半透明状...
“盈”字款器物迄今只在邢窑瓷器中大量出现。邢窑瓷器始烧于北朝,在唐代时期一跃成为了我国早期白瓷的生产中心,其中尤以今河北省内丘县的白瓷为佳。“内丘白瓷瓯”驰名海内外,以“天下无贵贱通用之”的规模野蛮生长,终结了我国长期“青瓷独尊”的局面,开创“南青北白”的制瓷格局。对“盈”字的含义曾有多种说法。...
邢窑博物馆有两件1971年从内丘县新城村的唐墓中出土的人首鱼身俑。其中一件人鱼俑,造型独特,鱼身肥实,人脸转向身体左侧,鱼尾右摆,身体中部较直,首尾轮廓呈“S”形,鱼身下连有底座,较鱼身短,呈直形。俑身长度约20厘米,高度约10厘米。另一件人鱼俑长约25厘米、高约12厘米,鱼身宽厚,无弯曲现象...
“探源中华文明倾听燕赵跫音”大型全媒体考古系列报道之邢窑遗址内丘县人民政府□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它历经创烧、发展、鼎盛、衰落、消亡,走过千年风雨历程,成为中国古代瓷窑中罕见的范例;它探索和烧造出的一百多项装饰工艺和陶瓷品种,随着窑工们的迁徙,在中华大地薪火相传;它用土与火造就的陶瓷文化,铸成不灭的中...
内丘县人民政府【解说】邢窑是隋唐时期北方著名的陶瓷烧制窑口,邢窑遗址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周边分布很广,到处都是散落的瓷片和窑具。今年57岁的李恒坤是内丘县一名邢窑文化研究人员,也是一名邢窑修复烧造技艺手艺人,他已与邢瓷打了20多年交道。【同期】邢窑修复烧造技艺手艺人 李恒坤我是2000年参加《内丘县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