邢窑博物馆镇馆之宝——“翰林罐”

来源: 邢窑博物馆   时间: 2022-03-23



    在今天的内丘邢窑博物馆,展示着一件唐代邢窑烧制的白釉罐。罐子的底部刻有“翰林”二字,人们称之为“翰林罐”。这件器物,是1987年的时候,在内丘县南赛乡集上赛村唐墓出土的,被专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,是当今内丘邢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

此件翰林罐高25.5厘米,圆唇,短颈,鼓腹下收,平底。胎白质坚。除底部外,满施白釉,釉质莹润,釉色泛银灰,是唐代邢窑烧制的一件精美的典型器物。

此件器物珍贵之处,在于其底部的“翰林”字款,它是唐代宫廷贡瓷的标志,这已为业内专家学者所一致认同。经专家考证,唐代邢窑白瓷,凡是底部带有“大盈”、“盈”、“翰林”、“进奉”、“供使”、“官”、“新官”,这几种刻款的,都是每年地方“土贡”或地方官所进奉的“贡瓷”。其中刻有“大盈”、“盈”字款的器物,与朝廷的“大盈库”相对应,邢窑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带“大盈“或“盈”字款的白瓷,都存放在“大盈库”,供皇帝赏玩或赏赐大臣之用。而刻有“翰林款”的白瓷,则是翰林院定烧器物。从当今各大博物馆的展示和民间收藏看到,刻有“盈”字款的器物比较多见,“翰林”款器物很少见到,因此,此种“翰林罐”更显得弥足珍贵。


11.png


至于此类罐子的用途,业内有两种说法,一种说是盛装茶叶的茶叶罐,一种说是盛酒器,或者是二者兼用。

从邢窑白瓷存世或近些年发掘出土的情况看,此种大小不等的白瓷罐比较多见,应该是当时使用量较大的生活用器,这与唐代盛行饮酒和饮茶之风能够对应起来,做为盛酒器或是盛茶器是很有可能的。从史料记载和民间藏家的研究分析看,此种瓷罐用于盛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。唐代的储酒器,包括瓮、缸、罐。盛酒器有樽、榼、瓶。其中,罐子作为储酒或盛酒的器具,为许多的民间收藏家所认同。据此说来,“翰林罐”的用途,应该是翰林院的官员们用于储盛酒的酒器。

从此件邢窑 “翰林罐”的釉色和造型来看,它的烧制年代,应该是在中晚唐时期,至今约有一千二百年左右的历史。虽然历经沧桑,但其优美的造型,莹润瑰丽的釉色,仍不失大唐盛世华贵的艺术风韵。如今摆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,依然熠熠生辉,堪为镇馆之宝。



12.jpg